最新图书

LATEST BOOKS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
书 号: 978-7-5359-3073-5
主 编: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编委会
开 本: 16开
页 数: 444页
字 数: 862千字
出版时间:2002年07月05日
定 价: 90元
本书是在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内涵特色的基础上,对近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进行系统而较为完整总结而成。全书共分9编,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人格体质等学说的现代研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新理论、新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另附特约专家论坛等内容。资料新颖,内容丰富,阐述详尽。
    本书不仅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而且可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七年制硕士班生、西学中双学位以及高年级本科生提高课程的教材,以拓展专业知识,掌握学术发展动态,培养科研素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本书亦可作为中西医临床医生进行继续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一编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1)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内涵的研究                  (1)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中体现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                  (1)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神经系统上的内涵                  (2)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分泌激素上的内涵                  (2)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稳态中的内涵                  (3)

        第五节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上的内涵                  (3)

        第六节  阴阳学说在医学生物节律上的内涵                  (4)

        第七节  评述与展望                  (5)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多学科研究                  (6)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源流和本质特征                  (6)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7)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方面的研究                  (9)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稳态方面的研究                  (11)

        第五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生态方面的研究                  (12)

        第六节  五行学说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                  (13)

        第七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哲学方面的研究                  (14)

        第八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方面的研究                  (15)

        第九节  评述与展望                  (16)

 

第二编  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19)

    第一章  藏象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19)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形成                  (19)

        第二节  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学术意义                  (22)

    第二章  中医藏象心系统的现代研究                  (26)

        第一节  藏象心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26)

        第二节  藏象心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30)

        第三节  藏象心系统的实验研究                  (38)

        第四节  心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38)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42)

    第三章  中医藏象肺系统的现代研究                  (44)

        第一节  藏象肺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44)

        第二节  藏象肺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47)

        第三节  藏象肺系统的实验研究                  (52)

        第四节  肺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54)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56)

    第四章  中医藏象脾系统的现代研究                  (59)

        第一节  藏象脾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59)

        第二节  藏象脾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62)

        第三节  藏象脾系统的实验研究                  (71)

        第四节  脾胃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73)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77)

    第五章  中医藏象肝系统的现代研究                  (81)

        第一节  藏象肝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81)

        第二节  藏象肝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85)

        第三节  藏象肝系统的实验研究                  (93)

        第四节  肝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94)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95)

    第六章  中医藏象肾系统的现代研究                  (99)

        第一节  藏象肾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99)

        第二节  藏象肾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103)

        第三节  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08)

        第四节  评述与展望                  (116)

    第七章  中医藏象脑系统的现代研究                  (120)

        第一节  藏象脑系统的生理病理及主要临床症状                  (120)

        第二节  藏象脑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130)

        第三节  藏象脑系统的实验研究                  (141)

    第八章  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                  (162)

        第一节  脏腑相关理论概述                  (162)

        第二节  脏腑相关病理证候及有关现代研究                  (164)

 

第三编  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                  (170)

    第一章  气的现代研究                  (170)

        第一节  气的概述                  (170)

        第二节  气的生理和病理                  (172)

        第三节  气本质的研究                  (175)

        第四节  气的分论                  (178)

        第五节  气病证候实验研究                  (185)

        第六节  评述与展望                  (187)

    第二章  血的现代研究                  (189)

        第一节  血的概述                  (189)

        第二节  血病常见证候及有关现代研究                  (190)

        附:血瘀理论的主要研究手段                  (198)

 

第四编  病因病机学说的现代研究                  (202)

    第一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202)

        第一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                  (202)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内涵                  (204)

        第三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特色                  (207)

    第二章  中医六淫理论的现代研究                  (211)

        第一节  寒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1)

        第二节  湿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3)

        第三节  燥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6)

        第四节  火(热)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8)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220)

    第三章  中医七情理论的现代研究                  (223)

        第一节  七情学说的现代理论研究                  (223)

        第二节  七情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230)

        第三节  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                  (232)

        第四节  七情学说与中医心理学                  (235)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237)

    第四章  中医痰饮理论的现代研究                  (240)

        第一节  痰饮的概述                  (240)

        第二节  痰饮本质的现代研究                  (242)

        第三节  痰饮的实验研究                  (244)

        第四节  评述与展望                  (245)

 

第五编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247)

    第一章  十二经脉的现代研究                  (247)

        第一节  十二经脉的经络现象研究                  (249)

        第二节  十二经脉与脏腑相关研究                  (254)

        第三节  十二经脉与针灸临床关系研究                  (261)

        第四节  经脉研究的各种假说                  (263)

    第二章  奇经八脉的现代研究                  (271)

        第一节  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与功能                  (271)

        第二节  奇经八脉的研究进展                  (273)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                  (274)

 

第六编  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278)

    第一章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和特色                  (278)

        第一节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                  (278)

        第二节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特色                  (284)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                  (285)

    第二章  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286)

        第一节  中医治则的现代研究                  (286)

        第二节  中医治法的现代研究                  (287)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                  (305)

 

第七编  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310)

    第一章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形成与特色                  (310)

        第一节  体质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310)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意义                  (313)

    第二章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318)

        第一节  中医人格体质现代理论研究                  (318)

        第二节  有关体质的流行病学研究                  (323)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临床基础研究                  (328)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实验研究                  (332)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335)

 

第八编  新理论、新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38)

    第一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中医药研究                  (338)

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338)

        第二节  中医的调控理论                  (340)

        第三节  五脏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341)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44)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简介                  (344)

        第二节  细胞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51)

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59)

        第一节  从分子水平阐释中医基础理论                  (359)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在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361)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363)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在中药分子药理中的应用                  (36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在针灸、推拿、气功等其他研究方面的应用  (368)

        第六节  评述与展望                  (369)

    第四章  中医学在遗传方面的研究                  (373)

    第五章  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75)

        第一节  系统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75)

        第二节  信息论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378)

        第三节  控制论技术与方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379)      
        第四节  软科学与中医药的现代发展方向                  (381)

第九编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探讨                  (384)

    第一章  传统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探讨                  (384)

        第一节  中医现代化的涵义                  (384)

        第二节  中医现代化的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385)

        第三节  实现中医现代化有关战略性措施探讨                  (388)

    第二章  理性继承,务实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科研选题探讨        (390)

        第一节  科研状况分析及研究指导思想                  (390)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性研究探讨                  (390)

    第三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                  (393)

        第一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393)

        第二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393)

        第三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394)

        第四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探讨                  (395)

    第四章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艰难的探索                  (401)

      第一节  模式与概念                  (401)

        第二节  步履蹒跚的内容变革                  (402)

        第三节  呼唤可行性方案                  (403)

 

附  特约专家论坛                  (404)

    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                  (404)

    中西医调整机体内稳态方法比较研究——略论中西医的一个结合点        (408)

    创新是中西医结合的灵魂——四逆汤现代研究中的一些启示                  (411) 

    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                  (415)

    中药复方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420)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4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