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1)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内涵的研究 (1)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中体现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 (1)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神经系统上的内涵 (2)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分泌激素上的内涵 (2)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稳态中的内涵 (3)
第五节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上的内涵 (3)
第六节 阴阳学说在医学生物节律上的内涵 (4)
第七节 评述与展望 (5)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多学科研究 (6)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源流和本质特征 (6)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7)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方面的研究 (9)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稳态方面的研究 (11)
第五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生态方面的研究 (12)
第六节 五行学说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 (13)
第七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哲学方面的研究 (14)
第八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方面的研究 (15)
第九节 评述与展望 (16)
第二编 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19)
第一章 藏象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19)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形成 (19)
第二节 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学术意义 (22)
第二章 中医藏象心系统的现代研究 (26)
第一节 藏象心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26)
第二节 藏象心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30)
第三节 藏象心系统的实验研究 (38)
第四节 心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38)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42)
第三章 中医藏象肺系统的现代研究 (44)
第一节 藏象肺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44)
第二节 藏象肺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47)
第三节 藏象肺系统的实验研究 (52)
第四节 肺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54)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56)
第四章 中医藏象脾系统的现代研究 (59)
第一节 藏象脾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59)
第二节 藏象脾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62)
第三节 藏象脾系统的实验研究 (71)
第四节 脾胃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73)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77)
第五章 中医藏象肝系统的现代研究 (81)
第一节 藏象肝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81)
第二节 藏象肝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85)
第三节 藏象肝系统的实验研究 (93)
第四节 肝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制 (94)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95)
第六章 中医藏象肾系统的现代研究 (99)
第一节 藏象肾系统的功能与主要病理证候 (99)
第二节 藏象肾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103)
第三节 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08)
第四节 评述与展望 (116)
第七章 中医藏象脑系统的现代研究 (120)
第一节 藏象脑系统的生理病理及主要临床症状 (120)
第二节 藏象脑系统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130)
第三节 藏象脑系统的实验研究 (141)
第八章 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 (162)
第一节 脏腑相关理论概述 (162)
第二节 脏腑相关病理证候及有关现代研究 (164)
第三编 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 (170)
第一章 气的现代研究 (170)
第一节 气的概述 (170)
第二节 气的生理和病理 (172)
第三节 气本质的研究 (175)
第四节 气的分论 (178)
第五节 气病证候实验研究 (185)
第六节 评述与展望 (187)
第二章 血的现代研究 (189)
第一节 血的概述 (189)
第二节 血病常见证候及有关现代研究 (190)
附:血瘀理论的主要研究手段 (198)
第四编 病因病机学说的现代研究 (202)
第一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202)
第一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 (202)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内涵 (204)
第三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特色 (207)
第二章 中医六淫理论的现代研究 (211)
第一节 寒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1)
第二节 湿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3)
第三节 燥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6)
第四节 火(热)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218)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220)
第三章 中医七情理论的现代研究 (223)
第一节 七情学说的现代理论研究 (223)
第二节 七情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230)
第三节 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 (232)
第四节 七情学说与中医心理学 (235)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237)
第四章 中医痰饮理论的现代研究 (240)
第一节 痰饮的概述 (240)
第二节 痰饮本质的现代研究 (242)
第三节 痰饮的实验研究 (244)
第四节 评述与展望 (245)
第五编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247)
第一章 十二经脉的现代研究 (247)
第一节 十二经脉的经络现象研究 (249)
第二节 十二经脉与脏腑相关研究 (254)
第三节 十二经脉与针灸临床关系研究 (261)
第四节 经脉研究的各种假说 (263)
第二章 奇经八脉的现代研究 (271)
第一节 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与功能 (271)
第二节 奇经八脉的研究进展 (273)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 (274)
第六编 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278)
第一章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和特色 (278)
第一节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 (278)
第二节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特色 (284)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 (285)
第二章 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286)
第一节 中医治则的现代研究 (286)
第二节 中医治法的现代研究 (287)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 (305)
第七编 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310)
第一章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形成与特色 (310)
第一节 体质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310)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意义 (313)
第二章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318)
第一节 中医人格体质现代理论研究 (318)
第二节 有关体质的流行病学研究 (323)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临床基础研究 (328)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实验研究 (332)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335)
第八编 新理论、新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38)
第一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中医药研究 (338)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338)
第二节 中医的调控理论 (340)
第三节 五脏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341)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44)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简介 (344)
第二节 细胞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51)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59)
第一节 从分子水平阐释中医基础理论 (359)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在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361)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363)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在中药分子药理中的应用 (36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在针灸、推拿、气功等其他研究方面的应用 (368)
第六节 评述与展望 (369)
第四章 中医学在遗传方面的研究 (373)
第五章 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75)
第一节 系统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75)
第二节 信息论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378)
第三节 控制论技术与方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379)
第四节 软科学与中医药的现代发展方向 (381)
第九编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探讨 (384)
第一章 传统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探讨 (384)
第一节 中医现代化的涵义 (384)
第二节 中医现代化的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385)
第三节 实现中医现代化有关战略性措施探讨 (388)
第二章 理性继承,务实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科研选题探讨 (390)
第一节 科研状况分析及研究指导思想 (390)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性研究探讨 (390)
第三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 (393)
第一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393)
第二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393)
第三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394)
第四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探讨 (395)
第四章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艰难的探索 (401)
第一节 模式与概念 (401)
第二节 步履蹒跚的内容变革 (402)
第三节 呼唤可行性方案 (403)
附 特约专家论坛 (404)
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 (404)
中西医调整机体内稳态方法比较研究——略论中西医的一个结合点 (408)
创新是中西医结合的灵魂——四逆汤现代研究中的一些启示 (411)
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 (415)
中药复方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420)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425)
Related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