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书

LATEST BOOKS

中国日本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比研究
书 号: 978-7-5359-2734-3
主 编:
开 本: 16开
页 数: 824页
字 数: 1257千字
出版时间:2002年08月03日
定 价: 152元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实例和资料,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日本的全新世环境演变,并按22个专题,进行了中日对比研究,究其异同,求其规律。认为既有大同小异和异多同少,亦有差异甚大之处。中国和日本可代表亚洲东部及太平洋西岸,其全新世环境既有类同,亦有纬向分异和经度分异。关于中国、日本全新世环境的波动变化、进退迁徙、突发事件的年代、阶段、程度、分布等,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本书可供从事第四纪学、环境地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考古等研究或教学人员参考。
1  全新世下限        1
  1.1  日本的全新世下限        1
    1.1.1  气候标志        1
    1.1.2  沉积标志        3
  1.2  中国的全新世下限        4
    1.2.1  孢粉气候标志        4
    1.2.2  陆域沉积标志        6
    1.2.3  海域沉积标志        9
    1.2.4  同位素比值标志        10
    1.2.5  冰缘及冰川现象        11
    1.2.6  考古动物群标志        12
    1.2.7  古地磁极性事件        12
2  气候变迁        15
  2.1  全新世气候波动        15
    2.1.1  日本的气候期        15
    2.1.2  中国的气候期        25
  2.2  新仙女木冷回返事件        56
    2.2.1  日本新仙女木事件        56
    2.2.2  中国新仙女木事件        57
  2.3  全新世气候适宜期        60
    2.3.1  日本的气候适宜期        60
    2.3.2  中国的气候适宜期        62
    2.3.3  气候适宜期的鼎盛阶段        77
  2.4  新冰期        81
    2.4.1  日本的新冰期        81
    2.4.2  中国的新冰期        85
  2.5  历史时代气候变化        93
    2.5.1  纪元后的气候波动        93
    2.5.2  现代小冰期        99
    2.5.3  20世纪的气候变化        102
3  海平面变化        106
  3.1  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106
    3..1.1  日本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106
    3.1.2  中国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110
  3.2  中全新世最高海平面        113
    3.2.1  日本的最高海平面        113
    3.2.2  中国的最高海平面        120
  3.3  晚全新世海平面的小波动        124
    3.3.1  日本海平面的小波动        124
    3.3.2  中国海平面的小波动        127
  3.4  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        130
    3.4.1  日本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        130
    3.4.2  中国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        131
  3.5  海平面变化对沿海沉积环境的影响        136
    3.5.1  日本的实例        136
    3.5.2  中国的实例        144
  3.6  验潮海平面变化        147
    3.6..1  日本海平面变化        147
    3.6.2  中国海平面变化        151
4  平原环境        160
  4.1  日本海岸平原的发育        161
    4.1.1  海岸平原与海平面变化        161
    4.1.2  关东平原        164
    4.1..3  大阪平原        167
    4.1.4  浓尾平原        169
    4.1.5  广岛平原        172
    4.1.6  新NFCAF平原        174
    4.1.7  富山平原        175
    4.1.8  十胜平原        175
  4.2  中国海岸平原的发育        176
    4.2.1  渤海湾西北岸        176
    4.2.2  滦河三角洲        177
    4.2.3  渤海湾西岸平原        179
    4.2.4  山东半岛        182
    4.2.5  黄河三角洲        184
    4.2.6  废黄河三角洲        190
    4.2..7  长江三角洲        193
    4.2.8  杭嘉湖平原        200
    4.2.9  东海沿岸平原        204
    4.2.10  韩江三角洲        212
    4.2.11  珠江三角洲        215
    4.2.12  广西沿海平原        219
    4.2.13  海南岛沿海平原        223
  4.3  海岸侵蚀        226
    4.3.1  日本的海岸侵蚀        226
    4.3.2  中国的海岸侵蚀        227
5  湖泊环境        235
  5.1  日本的湖泊环境        236
  5.2  中国的湖泊环境        239
    5.2.1  湖泊环境与海平面变化        240
    5.2.2  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        248
    5.2.3  湖泊环境与构造运动        268
6  海域环境        272
  6.1  日本的海域环境        273
    6.1.1  日本的陆架与海平面变化        273
    6.1.2  日本海的全新世环境        277
    6.1.3  黑潮的迁移        284
    6.1.4  贝类种群与海域环境        286
  6.2  中国的海域环境        288
    6.2.1  中国海底地貌        288
    6.2.2  中国海底沉积        291
    6.2.3  中国陆架古海岸线变迁        293
    6.2.4  中国陆架沉积环境变化        298
    6.2.5  中国海域的气候信息        308
    6.2.6  中国陆架水下三角洲        323
7  珊瑚礁        336
  7.1  造礁珊瑚的分布        337
  7.2  珊瑚礁的分布        341
  7.3  珊瑚礁的类型        344
  7.4  珊瑚礁地貌特征        348
    7.4.1  岸礁(裾礁)的地貌特征        351
    7.4.2  环礁的地貌特征        358
  7.5  珊瑚礁与气候变迁        361
  7.6  珊瑚礁与海平面变化        376
  7.7  珊瑚礁与构造运动        385
8  海滩岩        394
  8.1  海滩岩的分布        394
  8..2  海滩岩的类型        404
    8.2.1  沙丘岩与海滩岩的主要区别        405
    8.2.2  沙丘岩的典型例子        407
  8.3  海滩岩的时代        410
  8.4  海滩岩的成因        413
  8.5  海滩岩的环境意义        420
    8.5.1  气候变迁        420
    8.5.2  海平面变化        423
    8.5.3  构造运动        426
9  沙堤(贝壳堤)与环境变迁        428
  9.1  日本的沙堤和沙丘        428
    9.1.1  沙堤和沙丘的发育期        428
    9.1.2  沙丘与海平面变化及气候变化        430
    9.1.3  主要沙丘地带        433
  9.2  中国的沙堤和贝壳堤        442
    9.2.1  沙堤和贝壳堤的时代        442
    9.2.2  沙堤(贝壳堤)与海平面变化        451
10  红树林的环境意义        476
  10.1  红树林的分布        476
  10.2  红树林的古环境意义        481
    10.2.1  红树林的历史        481
    10.2.2  红树林与古气候        482
    10.2.3  红树林与海平面变化        483
    10.2.4  红树林与暖流        486
11  泥炭与环境变迁        489
  11.1  泥炭的形成条件        489
  11.2  泥炭的分布        491
  11.3  泥炭与气候变化        494
    11.3.1  日本泥炭与气候变化        494
    11.3.2  中国泥炭与气候变化        496
  11.4  泥炭与海平面变化        505
    11.4.1  日本泥炭与海平面变化        505
    11.4.2  中国泥炭与海平面变化        506
12  动植物迁徙的环境信息        512
  12.1  几种植物的分布        512
    12.1.1  日本杉等植物的分布        512
    12.1.2  中国几种植物的分布        515
  12.2  埋没林        520
    12.2.1  日本埋没林        520
    12.2.2  中国埋没林        524
  12.3  几种哺乳动物的迁徙        528
    12.3.1  日本哺乳动物的迁徙        528
    12.3.2  中国哺乳动物的迁徙        529
  12.4  牡蛎礁        536
    12.4.1  日本牡蛎礁        536
    12.4.2  中国牡蛎礁        537
13  黄土与黄尘        542
  13.1  黄土的环境信息        542
  13.2  中国的尘暴        554
  13.3  日本的黄尘        559
14  红土化作用        560
  14.1  日本的红土化作用        560
  14.2  中国的红土化作用        564
15  冰川与冰缘环境        570
  15.1  全新世及现代冰川        570
    15.1.1  日本的冰川遗迹        570
    15.1.2  中国全新世及现代冰川        570
  15.2  全新世及现代冰缘现象        581
    15.2.1  日本冰缘现象        581
    15.2.2  中国冰缘现象        582
16  环境考古        586
  16.1  日本的考古期        586
  16.2  日本的考古现象与环境        587
  16.3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期的环境特征        591
  16.4  中国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分区评述        594
    16.4.1  东北地区        594
    16.4.2  黄河中下游地区        594
    16.4.3  长江中游地区        598
    16.4.4  长江下游地区        598
    16.4.5  华南地区        603
    16.4.6  台湾岛        605
    16.4.7  西南地区        606
    16.4.8  西北地区        607
    16.4.9  青藏高原        607
17  板块构造        609
  17.1  亚洲东部及南部板块构造        610
  17.2  日本的板块构造        615
  17.3  中国的板块构造        622
    17.3.1  亚板块分异轮廓的若干地球物理特征        625
    17.3.2  中国亚板块的划分        632
18  活动断裂        643
  18.1  日本的活动断裂        643
  18.2  中国的活动断裂        646
19  地震活动        652
  19.1  日本的地震活动        652
    19.1.1  太平洋一侧板块边界的地震        654
    19.1.2  东北日本弧的地震        654
    19.1.3  中央日本的地震        654
    19.1.4  西南日本弧的地震        656
  19.2  中国的地震活动        659
    19.2.1  中国大陆地震带的划分        660
    19.2.2  中国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        663
    19.2.3  中国地震构造区划分        664
  19.3  中国、日本地震活动的联系        671
20  火山作用        679
  20.1  西太平洋岛弧与日本的火山带        679
  20.2  日本火山的典型代表——富士山        684
  20.3  日本的火山灰及其环境意义        687
  20.4  中国的全新世火山        694
    20.4.1  东北地区的火山        696
    20.4.2  台湾岛的火山        697
    20.4.3  雷琼地区的火山        698
    20.4.4  南海火山沉积物        699
    20.4.5  云南腾冲火山        700
    20.4.6  青藏高原北缘火山        701
  20.5  中国火山的典型代表——长白山        701
21  构造地貌        705
  21.1  日本构造地貌分区        705
    21.1.1  北海道        706
    21.1.2  东北日本弧        707
    21.1.3  中央日本        707
    21.1.4  西南日本弧        708
    21.1.5  九州        708
    21.1.6  琉球弧        709
  21.2  日本山地的隆起与盆地的沉降        710
  21.3  山地的剥蚀        718
  21.4  海岸阶地        724
  21.5  中国构造地貌分区        735
    21.5.1  东北断块        739
    21.5.2  华北断块        741
    21.5.3  华南断块        741
    21.5.4  西北断块        744
    21.5.5  青藏断块        744
  21.6  中国海域构造地貌        747
  21.7  中国的地壳形变        750
22  全新世自然地带变迁        757
  22.1  现今的自然地带        757
  22.2  早全新世的自然地带        761
  22.3  中全新世的自然地带        766
  22.4  晚全新世的自然地带        773
参考文献        78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