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新世下限 1
1.1 日本的全新世下限 1
1.1.1 气候标志 1
1.1.2 沉积标志 3
1.2 中国的全新世下限 4
1.2.1 孢粉气候标志 4
1.2.2 陆域沉积标志 6
1.2.3 海域沉积标志 9
1.2.4 同位素比值标志 10
1.2.5 冰缘及冰川现象 11
1.2.6 考古动物群标志 12
1.2.7 古地磁极性事件 12
2 气候变迁 15
2.1 全新世气候波动 15
2.1.1 日本的气候期 15
2.1.2 中国的气候期 25
2.2 新仙女木冷回返事件 56
2.2.1 日本新仙女木事件 56
2.2.2 中国新仙女木事件 57
2.3 全新世气候适宜期 60
2.3.1 日本的气候适宜期 60
2.3.2 中国的气候适宜期 62
2.3.3 气候适宜期的鼎盛阶段 77
2.4 新冰期 81
2.4.1 日本的新冰期 81
2.4.2 中国的新冰期 85
2.5 历史时代气候变化 93
2.5.1 纪元后的气候波动 93
2.5.2 现代小冰期 99
2.5.3 20世纪的气候变化 102
3 海平面变化 106
3.1 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106
3..1.1 日本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106
3.1.2 中国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110
3.2 中全新世最高海平面 113
3.2.1 日本的最高海平面 113
3.2.2 中国的最高海平面 120
3.3 晚全新世海平面的小波动 124
3.3.1 日本海平面的小波动 124
3.3.2 中国海平面的小波动 127
3.4 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 130
3.4.1 日本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 130
3.4.2 中国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 131
3.5 海平面变化对沿海沉积环境的影响 136
3.5.1 日本的实例 136
3.5.2 中国的实例 144
3.6 验潮海平面变化 147
3.6..1 日本海平面变化 147
3.6.2 中国海平面变化 151
4 平原环境 160
4.1 日本海岸平原的发育 161
4.1.1 海岸平原与海平面变化 161
4.1.2 关东平原 164
4.1..3 大阪平原 167
4.1.4 浓尾平原 169
4.1.5 广岛平原 172
4.1.6 新NFCAF平原 174
4.1.7 富山平原 175
4.1.8 十胜平原 175
4.2 中国海岸平原的发育 176
4.2.1 渤海湾西北岸 176
4.2.2 滦河三角洲 177
4.2.3 渤海湾西岸平原 179
4.2.4 山东半岛 182
4.2.5 黄河三角洲 184
4.2.6 废黄河三角洲 190
4.2..7 长江三角洲 193
4.2.8 杭嘉湖平原 200
4.2.9 东海沿岸平原 204
4.2.10 韩江三角洲 212
4.2.11 珠江三角洲 215
4.2.12 广西沿海平原 219
4.2.13 海南岛沿海平原 223
4.3 海岸侵蚀 226
4.3.1 日本的海岸侵蚀 226
4.3.2 中国的海岸侵蚀 227
5 湖泊环境 235
5.1 日本的湖泊环境 236
5.2 中国的湖泊环境 239
5.2.1 湖泊环境与海平面变化 240
5.2.2 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 248
5.2.3 湖泊环境与构造运动 268
6 海域环境 272
6.1 日本的海域环境 273
6.1.1 日本的陆架与海平面变化 273
6.1.2 日本海的全新世环境 277
6.1.3 黑潮的迁移 284
6.1.4 贝类种群与海域环境 286
6.2 中国的海域环境 288
6.2.1 中国海底地貌 288
6.2.2 中国海底沉积 291
6.2.3 中国陆架古海岸线变迁 293
6.2.4 中国陆架沉积环境变化 298
6.2.5 中国海域的气候信息 308
6.2.6 中国陆架水下三角洲 323
7 珊瑚礁 336
7.1 造礁珊瑚的分布 337
7.2 珊瑚礁的分布 341
7.3 珊瑚礁的类型 344
7.4 珊瑚礁地貌特征 348
7.4.1 岸礁(裾礁)的地貌特征 351
7.4.2 环礁的地貌特征 358
7.5 珊瑚礁与气候变迁 361
7.6 珊瑚礁与海平面变化 376
7.7 珊瑚礁与构造运动 385
8 海滩岩 394
8.1 海滩岩的分布 394
8..2 海滩岩的类型 404
8.2.1 沙丘岩与海滩岩的主要区别 405
8.2.2 沙丘岩的典型例子 407
8.3 海滩岩的时代 410
8.4 海滩岩的成因 413
8.5 海滩岩的环境意义 420
8.5.1 气候变迁 420
8.5.2 海平面变化 423
8.5.3 构造运动 426
9 沙堤(贝壳堤)与环境变迁 428
9.1 日本的沙堤和沙丘 428
9.1.1 沙堤和沙丘的发育期 428
9.1.2 沙丘与海平面变化及气候变化 430
9.1.3 主要沙丘地带 433
9.2 中国的沙堤和贝壳堤 442
9.2.1 沙堤和贝壳堤的时代 442
9.2.2 沙堤(贝壳堤)与海平面变化 451
10 红树林的环境意义 476
10.1 红树林的分布 476
10.2 红树林的古环境意义 481
10.2.1 红树林的历史 481
10.2.2 红树林与古气候 482
10.2.3 红树林与海平面变化 483
10.2.4 红树林与暖流 486
11 泥炭与环境变迁 489
11.1 泥炭的形成条件 489
11.2 泥炭的分布 491
11.3 泥炭与气候变化 494
11.3.1 日本泥炭与气候变化 494
11.3.2 中国泥炭与气候变化 496
11.4 泥炭与海平面变化 505
11.4.1 日本泥炭与海平面变化 505
11.4.2 中国泥炭与海平面变化 506
12 动植物迁徙的环境信息 512
12.1 几种植物的分布 512
12.1.1 日本杉等植物的分布 512
12.1.2 中国几种植物的分布 515
12.2 埋没林 520
12.2.1 日本埋没林 520
12.2.2 中国埋没林 524
12.3 几种哺乳动物的迁徙 528
12.3.1 日本哺乳动物的迁徙 528
12.3.2 中国哺乳动物的迁徙 529
12.4 牡蛎礁 536
12.4.1 日本牡蛎礁 536
12.4.2 中国牡蛎礁 537
13 黄土与黄尘 542
13.1 黄土的环境信息 542
13.2 中国的尘暴 554
13.3 日本的黄尘 559
14 红土化作用 560
14.1 日本的红土化作用 560
14.2 中国的红土化作用 564
15 冰川与冰缘环境 570
15.1 全新世及现代冰川 570
15.1.1 日本的冰川遗迹 570
15.1.2 中国全新世及现代冰川 570
15.2 全新世及现代冰缘现象 581
15.2.1 日本冰缘现象 581
15.2.2 中国冰缘现象 582
16 环境考古 586
16.1 日本的考古期 586
16.2 日本的考古现象与环境 587
16.3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期的环境特征 591
16.4 中国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分区评述 594
16.4.1 东北地区 594
16.4.2 黄河中下游地区 594
16.4.3 长江中游地区 598
16.4.4 长江下游地区 598
16.4.5 华南地区 603
16.4.6 台湾岛 605
16.4.7 西南地区 606
16.4.8 西北地区 607
16.4.9 青藏高原 607
17 板块构造 609
17.1 亚洲东部及南部板块构造 610
17.2 日本的板块构造 615
17.3 中国的板块构造 622
17.3.1 亚板块分异轮廓的若干地球物理特征 625
17.3.2 中国亚板块的划分 632
18 活动断裂 643
18.1 日本的活动断裂 643
18.2 中国的活动断裂 646
19 地震活动 652
19.1 日本的地震活动 652
19.1.1 太平洋一侧板块边界的地震 654
19.1.2 东北日本弧的地震 654
19.1.3 中央日本的地震 654
19.1.4 西南日本弧的地震 656
19.2 中国的地震活动 659
19.2.1 中国大陆地震带的划分 660
19.2.2 中国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 663
19.2.3 中国地震构造区划分 664
19.3 中国、日本地震活动的联系 671
20 火山作用 679
20.1 西太平洋岛弧与日本的火山带 679
20.2 日本火山的典型代表——富士山 684
20.3 日本的火山灰及其环境意义 687
20.4 中国的全新世火山 694
20.4.1 东北地区的火山 696
20.4.2 台湾岛的火山 697
20.4.3 雷琼地区的火山 698
20.4.4 南海火山沉积物 699
20.4.5 云南腾冲火山 700
20.4.6 青藏高原北缘火山 701
20.5 中国火山的典型代表——长白山 701
21 构造地貌 705
21.1 日本构造地貌分区 705
21.1.1 北海道 706
21.1.2 东北日本弧 707
21.1.3 中央日本 707
21.1.4 西南日本弧 708
21.1.5 九州 708
21.1.6 琉球弧 709
21.2 日本山地的隆起与盆地的沉降 710
21.3 山地的剥蚀 718
21.4 海岸阶地 724
21.5 中国构造地貌分区 735
21.5.1 东北断块 739
21.5.2 华北断块 741
21.5.3 华南断块 741
21.5.4 西北断块 744
21.5.5 青藏断块 744
21.6 中国海域构造地貌 747
21.7 中国的地壳形变 750
22 全新世自然地带变迁 757
22.1 现今的自然地带 757
22.2 早全新世的自然地带 761
22.3 中全新世的自然地带 766
22.4 晚全新世的自然地带 773
参考文献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