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琴书屋医略》三卷,岭南名医潘名熊著。潘名熊,字兰坪,广东番禺西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二年(一八○七年),卒于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一说约卒于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番禺县续志》有传。潘氏禀赋聪颖,自幼好学,为邑诸生,精研典籍,博学通医。平素喜与文人交游,座上客为鸿儒,品茶论书画,听琴悟禅理,饮酒谈诗词,故名其书斋曰:“评琴书屋”,以志其隐逸之意。
潘氏以儒通医,以医为仁术,能救人济世。遂潜心钻研,上溯医经典籍,下及诸家之学,对叶天士尤为推崇。潘氏临床受叶氏影响至深,审证矜慎,能洞彻症结而匠心独运,处方用药辄取叶氏,常取桴鼓之效,在羊城颇负盛名。时人称他“证无论大小,按方诊治,无不应手奏效”。然潘氏不以医为业,所治病人多为亲友及慕名求治者,虽医名盛而不自满,尝诫子勿轻学医,赋诗云:“医良能济人,医庸必贾祸。知之斯最佳,业之未必可。”此举亦可见叶氏影响的痕迹,盖叶氏亦曾在临终告诫子孙勿轻言医也。
《评琴书屋医略》历十载始成,完稿于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该书缘起为文坛一桩雅事,正如潘氏自叙所云:“儿侄辈从师羊城,余虑其功课之余,风寒不慎,饮食不节,因订外感、春温、暑、湿、泻、痢、疟七症方与之,庶免临渴而掘井。后据云服之多效,即馆友亦有遵此法而除病者。余闻其验,遂翻阅自著旧方,皆从平稳立法,既无伏邪之患,亦无伤元之忧,始则欲便子侄,继则思并益同人,因复增入头、心、腰、腹、胁、脚、耳、牙、疝气、痿躄诸痛……大抵少年辈,起居饮食不谨所致者,共成三十三症……俾不知医者,亦得自为调理,不致为庸医所误。”其原意乃为不知医者备不时之需,故选证简明实用,所列主药亦平正通达。邑人陈璞称:“真实本领,绝大见识,不徒训子弟,可与一切学医者读之。”其友胡达樵素与日本医界文人交好,将潘氏《评琴书屋医略》、《评琴书屋诗草》投赠日本友人,深受日本医界好评。潘氏曾赋诗纪此雅事:“书成慰我漫倾觞,醉咏花辰日渐长。默记枣梨竣事后,可同医略渡东洋。”
《评琴书屋医略》共三卷,卷一:外感、春温、暑症、湿症、泄泻、痢症、疟症,卷二:消渴、呕吐、疸症、头痛、腹痛、心痛、胁痛、腰痛、脚痛、耳痛、牙痛,卷三:淋症、遗精、大便血、小便血、衄血、吐血、咳嗽等,共列证二十五门,附证十三门,并附案十四例。
该书所列之证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论证简要,深入浅出,立法平稳,用药平和。如潘氏将“外感”列为第一门,并分为四时外感,主张四时主气不同,兼夹之气亦有不同,如“春伤于风”,“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指出在岭南“南方风伤卫者多,寒伤营者少”,强调治疗要因时用药。其用药轻灵,即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而四时皆用神曲以顾及中州,乃深得叶天士治杂病重视脾胃之旨。
潘氏承袭叶学衣钵,治疗温病多着眼气分,强调顾护津液,并明确提出,四时外感当与春温和冬温病因及治法不同。治疗四时外感,在于轻透外邪,而春温和冬温之治最忌辛温发散药劫伤津液,当着眼清热保津,佐以透解,初起用杏仁、青蒿、薄荷、莲叶等药透邪,同时用花粉、芦根、连翘、栀子、竹叶、黄芩、莲心、麦冬等清热保津。
潘氏辟专篇论岭南多发之暑证。岭南土地卑湿,长夏短冬,夏则炎毒郁蒸,故暑证多发;春夏雨淫,一岁之间,蒸湿过半,三伏连雨,反不甚热,故湿盛。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岭南暑热与湿兼盛,湿热合化。潘氏虽从前人“阴暑”、“阳暑”之论,认为“伤阴暑者,其脉虚,症见发热恶寒,手足微厥,腠理开则洒洒然寒,闭则蒸蒸热闷”,而“中阳暑者,其脉洪大或洪而弱,症见大发热,烦渴自汗,面垢,体倦,气息喘促,日晡病减”。然观其治法,阴暑多属体虚受暑湿,或暑湿郁表证;阳暑多属暑热证和暑盛挟湿之证,谓“长夏湿热交蒸,暑必挟湿”,可知其组方施治多立足暑湿。阴暑治用三物、十物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乃承前人之旨。阳暑立基本方用滑石、绵茵陈、青蒿梗、甘草梢、木通、杏仁、鲜莲叶、丝瓜叶,常加入西瓜翠衣、冬瓜皮、鲜嫩竹叶、绿豆衣等解暑之品,无汗者少佐香薷,体现了对暑湿证分消走泄的治法,对湿邪偏重者尤为适宜。
又如论治岭南常见湿症,拟订“中和渗湿”原则,处以茯苓皮、绵茵陈、杏仁、大腹皮、猪苓、泽泻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泄泻症,以健脾行气祛湿法,予苍术、陈皮、云苓、木瓜、防风、猪苓、大腹皮、泽泻等药。这些药物大多平淡无奇,但“服之多效”,故本书刊行后深受好评,为时人所乐用。
中华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裘庆元将该书收入《三三医书》,称其:“外感内伤已备其要,说理通达,立方平稳,既无伏邪之患,亦无伤元之变。得此一篇按病拣方,可免庸医药误,其功溥矣。细观全书,简明赅备,不偏不倚,而感冒分四时论治,春温不从叶法,尤有心得。”
据一九九一年版《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评琴书屋医略》有三个版本,分别为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乙丑刻本、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戊辰广州刻本及中华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杭州三三医社铅印本。本次底本选用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戊辰广州刻本,现收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Related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