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 1
第一章 甲型病毒性肝炎 2
第一节 病原学 2
一、甲型肝炎病毒的基本特征 2
二、甲型肝炎病毒的标志 3
三、甲型肝炎病毒的自然宿主 4
四、甲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培养 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4
一、传染源 5
二、传播途径 6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8
四、流行病学特征 9
第三节 发病机理 10
一、HAV在机体内的定位和免疫应答 10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10
第二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 13
第一节 病原学 13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基本特征 13
二、病毒基因组与病毒蛋白 14
三、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16
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 16
第二节 流行病学 20
一、传染源 20
二、传播途径 23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27
四、流行病学特征 27
第三节 发病机理 29
一、乙型肝炎病毒在机体内的定位 29
二、体液免疫应答 30
三、细胞免疫应答 32
四、肝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4
五、肝外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6
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发病机理 36
七、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37
第三章 丙型病毒性肝炎 39
第一节 病原学 39
一、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39
二、理化性质 40
三、基因组结构 40
四、基因组的表达产物 41
五、基因组序列的多变性 41
六、HCV-RNA在感染者体内存在的状态 43
七、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与抗体 4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46
一、简史 46
二、传染源 46
三、传播途径 47
四、易感性与免疫力 48
五、流行病学特征 48
第三节 发病机理 48
第四章 丁型病毒性肝炎 50
第一节 病原学 50
一、丁型肝炎病毒的结构与特征 50
二、丁型肝炎病毒的抗原与抗体 51
三、丁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 52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2
一、传染源 53
二、传播途径 53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53
四、流行病学特征 54
第三节 发病机理 55
第五章 戊型病毒性肝炎 57
第一节 病原学 57
一、戊型肝炎病毒的形态 57
二、戊型肝炎病毒的理化特性 57
三、戊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57
四、动物实验感染 58
第二节 流行病学 59
一、传染源 59
二、传播途径 59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60
四、流行病学特征 60
第三节 发病机理 60
第六章 庚型病毒性肝炎 62
第一节 病原学 62
一、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 62
二、动物模型 63
第二节 流行病学 64
一、传染源 64
二、传播途径 65
三、流行病学特征 65
第三节 发病机理 66
一、病毒血症 66
二、HGV感染的自然史 68
第二编 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 69
第七章 病理解剖学 70
第一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 70
一、肝细胞变性坏死 70
二、炎症细胞浸润 71
三、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71
四、胆汁瘀积 71
五、肝细胞排列紊乱 72
第二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 72
一、慢性迁延性肝炎 72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 73
第三节 重型病毒性肝炎 74
一、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75
二、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75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肝外损害 76
一、肾病学 76
二、心血管病变 77
三、皮肤病变 77
四、关节病变 77
五、造血系统病变 77
六、肺病变 77
七、精神、神经系统表现 77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病变的发病机理 78
一、肝细胞损伤的机理 78
二、肝炎慢性化〖CD2〗纤维增生的机理 78
第八章 病理生理学 80
第一节 黄疸 80
第二节 出血 81
第三节 腹水 81
第四节 肝性脑病 82
第五节 肝性肾病 83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83
二、肾小管性酸中毒 84
三、酸碱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85
第六节 肝肺综合征 86
第七节 微循环障碍 86
第三编 临床表现、并发症、合并症 88
第九章 临床表现 89
第一节 各种症状和体征 89
第二节 临床类型 92
一、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92
二、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93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93
四、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94
五、慢性迁延性肝炎 95
六、慢性活动性肝炎 95
七、小儿病毒性肝炎 96
八、老年人病毒性肝炎 96
九、妊娠期病毒性肝炎 97
第十章 并发症 99
第一节 消化系统并发症 99
一、胰腺疾病 99
二、食道、胃肠损害 100
三、脂肪肝 102
四、原发性肝癌 103
第二节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并发症 104
一、糖尿病 104
二、低血糖 105
三、内分泌损害 106
第三节 血液系统并发症 106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106
二、各种血细胞异常 107
三、溶血性贫血 108
四、凝血功能障碍 109
第四节 循环系统并发症 109
一、心脏病变 109
二、血管病变 111
第五节 泌尿系统并发症 111
一、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111
二、肾小管性酸中毒 112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 112
第六节 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并发症 113
一、皮肤病变 113
二、关节病变 113
三、肌肉病变 114
第七节 其他系统并发症 114
一、呼吸系统病变 114
二、神经系统病变 115
三、干燥综合征 115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16
第十一章 妊娠期肝炎 118
一、妊娠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118
二、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 118
三、慢性肝炎期间发生妊娠 119
四、病毒性肝炎对胎儿的影响 119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 121
第十二章 继发感染与伴发寄生虫病 122
第一节 继发细菌感染 122
一、胆道系统感染 123
二、自发性腹膜炎 124
三、败血症 125
四、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 126
第二节 真菌感染 126
第三节 寄生虫病 127
一、日本血吸虫病 127
二、华支睾吸虫病 129
三、梨形鞭毛虫病 129
第四编 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 131
第十三章 肝功能检查 132
第一节 胆色素代谢功能检查 132
一、血清胆红素定量测定 132
二、尿胆色素试验 133
三、粪胆色素试验 134
第二节 血清酶活力测定 134
一、血清转氨酶活力测定 135
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 137
三、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137
四、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138
五、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139
六、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 139
第三节 蛋白代谢功能试验 140
一、血清总蛋白量及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测定 140
二、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141
三、血浆氨基酸测定 141
四、血氨测定 142
第四节 凝血功能试验 143
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143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试验 144
第五节 染料排泄功能试验 144
一、靛青绿(又称吲哚青绿)试验(ICG) 144
第六节 肝功能试验的选择及展望 145
第十四章 肝炎病毒特异性检测 146
第一节 血清免疫学检测 146
一、检测方法评价 146
二、检测原理 147
三、甲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148
四、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152
五、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163
六、丁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164
七、戊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166
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的影响(因素) 168
九、放射免疫技术的影响因素 170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 171
一、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介绍 172
二、甲型肝炎病毒核酸(HAV RNA)的检测 175
三、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的检测 176
四、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的检测 177
五、丁型肝炎病毒核酸(HDV RNA)的检测 179
六、戊型肝炎病毒核酸(HEV RNA)的检测 179
七、新近发现的几种肝炎病毒核酸的检测 180
八、杂交技术注意事项 180
九、影响PCR扩增的环节分析 181
十、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装备 182
第三节 分子病理学检测 182
一、原位杂交 182
二、原位PCR 187
三、Southern杂交技术 189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90
一、免疫组织化学基本检测方法及评价 190
二、肝炎病毒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91
第十五章 其他免疫学检查 195
第一节 体液免疫检查 195
一、免疫球蛋白 195
二、总补体和补体C3 195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 195
四、自身免疫抗体 196
五、甲胎蛋白 196
第二节 细胞免疫检查 197
一、皮内试验 197
二、T细胞花环试验 197
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197
四、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98
五、细胞因子测定 198
六、NK细胞测定 198
第十六章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199
一、肝穿刺针的种类 199
二、适应证 199
三、禁忌证 200
四、肝活检方法 200
五、并发症 201
六、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失败的常见原因 202
第十七章 影像学检查 205
第一节 超声诊断 205
一、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 205
二、超声显像在肝脏病学的应用范围 205
三、超声诊断仪的类别 206
四、波型及图形的命名 206
五、正常肝波(图)型及各径正常值 207
六、各种肝病的超声检查 209
七、超声多普勒在肝病中的应用 210
八、肝脏疾病的介入性超声检查 211
第二节 X线检查 211
一、腹部平片 211
二、食管及胃底X线检查 211
三、胆囊及胆管造影 212
四、肝血管造影 213
五、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撑架分流术(TIPSS) 213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 213
一、核医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213
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14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215
一、基本原理 215
二、CT检查的优缺点 215
三、CT与其他放射诊断技术比较 216
四、临床意义 216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检查 217
一、基本原理 218
二、临床意义 218
第十八章 腹腔镜检查 220
一、适应证 220
二、禁忌证 220
三、腹腔镜检查所见 220
四、腹腔镜检查的诊断价值 221
第十九章 诊断 222
一、流行病学资料 222
二、临床表现 222
三、实验室检查资料 223
四、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225
五、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26
第二十章 鉴别诊断 231
一、黄疸型肝炎的鉴别诊断 231
二、淤胆型肝炎的鉴别诊断 232
三、无黄疸型肝炎的鉴别诊断 234
第二十一章 误诊 236
一、病毒性肝炎误诊为其他疾病 236
二、其他疾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237
三、提高肝炎诊断率的重要措施 238
第二十二章 中医辨证 239
第一节 黄疸型肝炎的辨证 239
一、病因病机 239
二、临床辨证 240
第二节 无黄疸型肝炎的辨证 240
一、病因病机 240
二、临床辨证 241
第五编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242
第二十三章 一般治疗 243
一、心理护理与治疗 243
二、适当休息 243
三、合理饮食 244
第二十四章 护肝与对症治疗 245
一、葡萄糖与胰岛素 245
二、维生素类 246
三、促进解毒功能的药物 247
四、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 248
五、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249
六、促进胆红素代谢与排泄的药物 251
七、祛脂肪药物 252
八、抗肝纤维化药物 253
九、其他对症治疗 255
第二十五章 降酶药物 256
一、五味子及联苯双酯 256
二、垂盆草 257
三、山豆根 258
四、齐墩果酸 259
五、甘草甜素 259
六、水飞蓟素 260
七、云芝 261
第二十六章 中医辨证治疗 262
第一节 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262
一、阳黄 262
二、阴黄 263
三、急黄 263
第二节 无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264
一、肝气郁结 264
二、脾虚湿困 264
三、肝阴不足 264
四、气滞血瘀 265
第三节 中医对肝炎辨证治疗提要 265
第二十七章 免疫增强治疗 267
一、胸腺素(肽) 267
二、白细胞介素2 269
三、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AK细胞) 269
四、免疫核糖核酸 270
五、转移因子 271
六、山豆根(肝炎灵注射液) 272
七、猪苓多糖注射液 272
八、香菇菌多糖 272
九、云芝 273
十、辅酶Q10 273
十一、左旋咪唑 273
第二十八章 免疫抑制治疗 275
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及其作用机理 275
二、病毒性肝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指征、用法及疗效评价 276
第二十九章 抗病毒药物治疗 281
一、干扰素 282
二、干扰素诱导剂 288
三、阿糖腺苷与单磷酸阿糖腺苷 288
四、无环鸟苷(阿昔洛韦) 289
五、拉米夫定(Lamivudin,3TC,TM) 289
六、抗病毒中药 290
七、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 290
第三十章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 291
一、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 291
二、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主要作用 293
三、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研究 293
第三十一章 重型肝炎的治疗 295
一、基础治疗 295
二、免疫治疗 296
三、人胎肝细胞悬液及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治疗 296
四、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GI疗法) 297
五、肝性脑病的防治 298
六、脑水肿的防治 300
七、出血的防治 301
八、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302
九、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 304
十、感染的防治 306
十一、腹水的治疗 308
十二、臌肠的防治 308
十三、血制品、蛋白制剂的治疗 308
十四、人工肝治疗 309
十五、加强护理 309
第三十二章 合并症及妊娠期肝炎的治疗 311
一、合并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 311
二、合并血吸虫病的治疗 311
三、合并结核病的治疗 311
四、合并细菌感染的治疗 312
五、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 312
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312
七、合并糖尿病的治疗 313
八、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313
第六编 预后与转归 314
第三十三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315
一、影响急性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 315
二、判断急性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估计指标 320
第三十四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324
一、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预后 324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 324
第三十五章 重型肝炎的预后 327
一、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 327
二、重型肝炎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329
三、重型肝炎预后的估计指标 330
四、肝细胞坏死的程度与预后 332
五、重型肝炎存活者的转归 332
第三十六章 淤胆型肝炎的预后 334
第三十七章 病毒性肝炎与肝细胞癌 335
第一节 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 335
一、流行病学观察 335
二、临床观察 335
三、癌变的发生机理 337
四、动物模型的研究 338
第二节 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 338
一、流行病学研究 338
二、细胞水平的研究 340
三、分子水平的研究 341
四、临床随访观察 343
第三节 丁型肝炎与肝细胞癌 343
第七编 预防 346
第三十八章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347
一、传染源登记 347
二、病人的隔离 348
三、病毒携带者的处理 349
四、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时间 351
五、献血员的管理 351
第三十九章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352
一、病毒性肝炎的消毒方法 352
二、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措施 353
第四十章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35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356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易感者 356
二、甲型肝炎的被动免疫预防 356
三、甲型肝炎的主动免疫预防 357
第二节 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358
一、合理确定重点保护人群 358
二、合理筛选疫苗接种对象 358
三、合理使用乙型肝炎疫苗 359
四、乙型肝炎的被动免疫保护 359
五、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预防 360
第四十一章 其他措施 361
一、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361
二、加强医务人员的预防措施 361
三、正常的生活制度 361
Related books